【资料图】
伊朗在国内有教派很单一,但也只分了两派,两派之间保持了几千年的既斗争又合作状态,两个分支在党政机关、全国各地各有各的势力范围,每当国家有投资建设时,资源优先流入当地的权贵阶层,经过盘剥后才最终流向建设领域。
巴夫特县,大体上有4、5个较大的家族(或门阀)势力,占据着当地的各个领域的资源分配,扎拉、扎希尔的家族就是其中之一,像国外对伊朗的建厂、投资建设时,他们便在当地优先分配到了一些利益。比如优先高收入工作就业、人力资源、基础物资供应等。
当地的基础建设是非常缓慢的,没有长远的规划;自来水厂只有一个,发电厂有一大、一小两个,、综合医院只有一座(远不及中国的三级甲等)、中等学校有2所,以上设施运营了三十多年;他们当地党政领导人一般维持着当地政务不出乱子即可,毫无作为;就拿环保特别是绿化方面举例,他们根本就没有植树造林的概念,自然植被和森林全靠自然恢复;好在雨季时,降水还算充沛,否则按照他们的消耗速度,用不了10年,当地就会变成不毛之地。当权阶级长期的稳定生态,滋生了“裙带”关系、发展了门阀势力、出现教义大于法律的恶劣现象,在后期的政教合一后,法律几乎不存在,其权贵的贪婪可见一斑。
当地百姓的生活状态,虽不至于水深火热,但绝不容乐观,有些最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,比如,诉讼、就医、言论、结社都无法实现。正是如此,给了个别别有用心的国人以机会。
事情是这样的,在秋季的某天,有约100多个当地民众把工厂的门口给堵了,群情激愤,大声的声讨着什么;他们的围堵,导致工作人员无法进入到厂区内,只得在门口等待相关部门处理,在责成了厂区的伊方负责人沟通、处理后,人群散去;事后得知,原来系有一中国的同胞,一线生产工人,其利用业余时间追求某个“村花”,为表明实力或优越感,经常采买一些生活物资,跑到“村花”所在的村子里“扶贫”,其大致的做法是,给某个孩子几袋方便面、给某个家庭提供一台小型家电,诸如此类,当地人将此人奉若神明,此人也乐于沉浸在众人的“崇拜”氛围中,同时也收获了“村花”的芳心。
二人“结合”后,女方一家人的生活消费自然落到这个同胞的身上,花销陡然增加;久而久之,同胞的储蓄消耗殆尽,再也无法维系其“神明”似的布施。而村里人把这个人所谓的“施舍”当成了经常性的,经常性的变成了常规性的、常规的又进而成了理所当然了,如此一旦中断,必然引起了“公愤”。
人之所为称之为“人”,以其最为基本的两个属性,其一,自然属性,具有独立意识的灵长类动物,其本性为自私的;其二,社会属性,因处于某个组织、团体内,受组织的意识形态的教育、感染发展成具有各种各样独立的意识单体。其本性在某种意义上,仍旧是自私的。贪恋或期望的是:财富、权力、声望、色相、信仰的成功欲。上述的同胞贪恋的是成功欲,他喜欢的是当地人对他众星捧月般的待遇,是“村花”一家人对其的依赖感、重视感。
前段时间,在某个软件上看到有个男主播跑到巴基斯坦的某个村子里,大发善心,天天像圣人似的布施廉价的物资,美其名曰“乐善好施”;不知是个人所为还是团队的文案设计,笔者认为极为不妥,无理由的长期给予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,而恰恰能够激起某些人的贪欲;给当地人一种”人傻钱多“感觉,进而滋生出很多的“懒汉”,假如其因某种原因,中断后,必然令当地人误解国人的形象。
关键词: 伊朗社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