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划 / fufu
(资料图片)
撰文 / fufu、Shirley
专业支持 / Shirley
编辑 / KY 主创们
最近,朋友找我诉苦,说自己的生活仿佛 " 走错了轨道 ",这让她闷闷不乐:
我啊,就是做错了太多选择了,自己弄丢了很多本来可以很好的生活……我当时应该仔细研究课程再选择学校的,我后来才发现录取我的另一所学校可能更适合我……也不应该因为害怕异地恋和他分开的。现在想想,周围那么多人异地恋都成功了,异地恋也没什么可怕的啊。如果当时撑过分离的时光,现在的感情可能会更好……现在的事业也是。聪明人都知道第一份工作要找能力范围内最好最出名的公司,以后发展更好。我毕业却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,还傻傻地 " 为了梦想 ",太天真了。以旁人的角度来看,我并没有觉得朋友过得有她口中说得那么糟糕。她毕业于不错的学校,拥有稳定的收入,还有充足的休闲时光。
可是这些似乎并不足以让她快乐,因为她 " 本可以过得更好 ",而现在的生活,在她自己看来,仿佛一潭死水。
我想了很久终于明白,她为什么经常不快乐。她有一种思维模式,因此注定常常陷入负面情绪。
这种思维模式就是——过度地思考 "what if"。
"What if",一种以快乐为代价的思维模式
"what if" 的思维模式,在心理学中属于一种反事实思维(counterfactual thinking),字面意思,就是去思考和想象与实际发生的事情所不同的结果。
小到日常生活,大到人生选择,what if 无处不在:
如果今天早上再提早五分钟出门,是不是就不会迟到了;
如果复习的时候多刷十道题,这次可能也不会考砸了;
如果入学时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,现在的大学生活也会轻松有趣得多了吧……
"what if" 的思维方式常常会让我们意识到,如果自己当初做出了另一种选择,可能会获得比现在更好的结果。
将不完美的现实与这些想象中的可能性进行对比,可能会对现在的生活逐渐产生怀疑和失望,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做出更好的选择。
也就是说,许多关于 "what if" 的想象,是以我们的快乐为代价的。
当然,并不是说这种思维毫无可取之处——
这种不太快乐的思维方式,
可以说每个人都需要拥有
虽然 "what if" 思维往往让我们感到不快乐,但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,有时候进行 "what if" 的思考,是非常重要的。
研究发现,考试失利之后,越善于思考 " 自己本可以怎么做 " 的那些学生,制定的提高成绩策略也越多。这样的复盘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主观控制感,也能切实地提高 ta 们日后的成绩(Nasco & Marsh, 1999)。
"what if" 就像是我们大脑中的一种自我学习机制,通过回溯和反思,分析过去行为与决策的局限,并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对我们未来的行为进行调整。
而能够促使这个机制顺利运行的,就是我们对于各种未发生的可能的好奇心,即 " 反事实好奇心 "(counterfactual curiosity)。
心理学家 Lily FitsGibbon ( 2018 ) 在学龄前儿童中发现反事实好奇心的普遍存在。也就是说,"what if" 的思考方式,不一定是后天习得的,而极有可能是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,属于人类认知方式的一个部分。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方式,我们才能不断从自己的不足中学习和成长。
从这个角度看,为了 "what if" 牺牲一些快乐也是值得的。
不过,如果让反事实好奇心反客为主,"what if" 思维反而会成为我们的阻碍——
对另一种可能性的过度执着,会让后悔战胜成长
理想状态下,反事实好奇心服务于我们自我成长的需要。但实际生活中,反事实好奇心却成了 " 驾驶 " 我们 "what if" 思维的主人。
FitsGibbon 等人(2021)设计的实验中,邀请被试玩一个给气球打气的游戏——打的气越多,可以获得越多奖励,但如果气球爆炸,则会什么都没有。
在游戏结束后,研究人员问被试想不想看气球的打气上限——即什么程度可以赚取最多奖励。得知了这个信息,被试就会清楚 " 自己本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"。
由于每轮游戏设置了不同的打气上限,查看上一轮的上限对之后的游戏并无帮助,还得牺牲一部分 ta 们赚取的奖励,但大部分被试还是选择付出代价来获取这个对 ta 们并无帮助的信息。
在得知了打气上限后,被试们纷纷开始后悔—— " 如果当时多 / 少打一些,我能赢更多。"
在这个实验中,被试们的后悔就像是 " 自找 " 的一般——明明是知道了无益的信息,ta 们还是出于好奇付出代价,而在得知之后,真正 " 收获 " 的,只有那些后悔情绪。
有些人在生活中的状态,也与这些被试相似。
虽然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很难确切地知道未发生的结果会更好还是更坏,但在反事实好奇心的不断驱使下,我们反复进行 "what if" 思考,并逐渐填充出了看似很明确的答案——
如果当初选择了一线城市,现在的事业会更成功;
如果当初两个人不分手,现在的感情就会更坚固;
如果早点开始努力奋斗,自己的人生会比现在更丰富……
将现实与这些可能性对比,不仅无法改变现实,还会 " 收获 " 自我折磨般的后悔情绪。
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,
那就是 "what if" 并不存在
"what if" 的思维中,常常隐含着一种对现实的自以为的掌控。
我们会以为自己的选择是自由的,如果回到当初那个时刻,有能力做出更正确的决定。
然而,心理学家 Leon F Seltzer(2016)指出,一个人的决策往往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么自由。我们的决策,由一整套 " 内在机制 " 决定,这套机制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,其中包含了我们的风险厌恶程度、价值排序等各种因素。
我们在某个时刻做出的选择,其实存在着受限于我们这套内在机制的必然性。
即便时间重来一次,如果你还是那个时刻的你,你很可能还是只能做出一个同样的选择。
换句话说,所谓的 "what if" 其实并不存在,也没有 " 本可能发生却没有发生 " 的未来。发生的即是必然。
而那些此刻我们看来不够正确的选择,促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内在机制的局限,从而有了成长和改变的机会。
也可以说,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曾经的不足,本身就是自我发展的证明。
那么,如何才能停止为无价值的 "what if" 牺牲快乐?
很多时候,"what if" 的思考方式被我们的大脑自动化了。因此即便我们意识到这种思维不好,大脑也常常会习惯性地将我们拽入那些并不存在的可能性中。
想要改变自动化的 "what if" 模式,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练习来改变我们大脑的这种 " 坏习惯 ":
写写 "what are" 日记
我们可以记录下发生在生活当中那些不在我们预期中,但我们很喜欢的一些事物和细节。
比如,在一所不是很满意的学校里结交了有趣的朋友、在不太喜欢的城市中找到了街头无与伦比的美食,又或者是因为一次错误的转弯而在路边遇见刚开的花。
生活会不断地让我们经历失望,也会让我们获得惊喜——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真的能找到它。
捕捉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,是一种珍贵的能力,需要我们能够回到当下,打开感官,去捕捉此刻美好。
而正念冥想,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控制念头和注意力,将注意力安放在当下,把握和享受发生在此时此刻的时光。这里,我为你准备了「发现此刻的美好」的冥想练习,点击左侧文字,在冥想中放下过去,拥有发现此刻美好的能力吧~
出现 what if 想法的时候,可以 " 叛逆 " 一些
如果我们察觉到自己陷入了 "what if" 的思考方式,却很难从中逃离出来,不妨试试养成反驳 "what if" 的习惯。
换句话说,每当我们出现 " 要是当初……就好了 ",我们都可以用一句 " 幸好当初……不然 ",来进行对抗。
" 要是当初更努力一点,能够进大厂拿高薪工作就好了。"
" 幸好当初没进大厂,不然我可能会自愿牺牲自己的健康和时间去换金钱,而忽视了享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。"
学会 " 驾驶 " 我们的好奇心在我们每一次感到自己被好奇心驱使时,需要警惕好奇心会带我们走向何处,并且练习有意识地给我们的好奇心下指令,无论是停止还是继续。
比如,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:" 我去思考的这个问题对我未来有什么参考价值吗?如果有,都是哪些呢?"
只有当这些问题得到了肯定且清晰的答案,才去允许好奇心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。(这里说的 " 让好奇心发挥作用 " 也可以理解为 " 发展良性好奇,抑制恶性好奇 "。想要了解更多二者的区别,可以参考旧文:为什么明知会后悔,还是忍不住好奇心?丨研究:知道越多,就想知道更多)
这一步的练习会比前两种稍微有一些难度,不过它起到的作用也是更深层的:握有对好奇心的主动权,能够在摒弃那些无价值的 "what if" 思考的同时,让有价值的 "what if" 思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成长。
很多时候,那些无价值的 "what if" 非常吸引人,因为它展现给我们一个未曾发生过的美好幻想。
但选择另一个选项后是否真的能变得更好,我们永远无从得知。
未知并不比已知有更多的确定性,不要以快乐为代价,去构想那个不会发生的 " 本应该 "。
把那些平行世界中的可能性,留给平行世界的你去面对吧~
点点「在看」,活在当下 ~References:
FitzGibbon, L., Komiya, A., & Murayama, K. ( 2021 ) . The lure of counterfactual curiosity: people incur a cost to experience regret. Psychological science, 32 ( 2 ) , 241-255.
FitzGibbon, L., Moll, H., Carboni, J., Lee, R., & Dehghani, M. ( 2019 ) . Counterfactual curios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, 183, 146-157.
Nasco, S. A., & Marsh, K. L. ( 1999 ) . Gaining control through counterfactual thinking.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, 25 ( 5 ) , 557-569.
Seltzer, L.F. ( 2016 ) . How your regrets can actually help you. Psychology Today.
图片源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。
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
关键词:
策划 fufu撰文 fufu、Shirley专业支持 Shirley编辑 KY主创们最近,朋友找我诉苦,说自己的生活仿佛走错了轨道,这让她闷闷不乐:我啊,就是做
腰果的功效与作用,坚果的功效与作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坚果有哪些功效?坚果是闭果的一个分类,坚果的果皮很坚
据央视新闻,当地时间4日,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和慕尼黑再保险集团宣布为“北溪”天然气管道续保,对此,很多